3D打印是概念還是現實:投資人稱不容易產業化
突然之間,3D打印成為了一個備受矚目的領域,各種類型的3D打印機一經出現,總能收到熱烈的歡迎;不過,漸漸地,越來越多的懷疑也在滋生。比如,在KickStarter上頗受歡迎的3D打印筆3Doodler出現后,我們的讀者曾驚呼,說它其實就是“熱膠槍的改進型,我朝手工業者早幾十年都在用了。”有人也發出疑問稱,3D打印和街邊出現好幾年的定制模型有什么不同?
而從資本與創業者角度來說,一方面,3D打印成為硅谷風投追捧的對象,《連線》的主編都辭掉工作去做3D打印(PingWest對此有獨家專訪),而另一方面,一直緊跟硅谷的中國VC們都抱著猶疑或觀望的態度,鮮有出手的案例,但深圳那些早就開始涉足3D打印的小公司們,從這波熱潮中嘗到了甜頭。
3D打印到底只是個被熱炒的概念,還是一個真正將顛覆產業的趨勢?對這個問題,以賽富亞洲合伙人閻炎為代表的投資人、以TCL董事長李東生為代表的傳統企業、和深圳一家3D打印設備商一起,在一場行業會議上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3D打印是不是一個革命性的技術?
投資人:只是完善,難言顛覆
傳統制造商:言過其實,現在的描述不過是神話色彩
從業者:不是革命性,而是滲透式,客戶只要來我們這了解了,就一定會買
塞富亞洲投資基金合伙人閻炎認為,3D打印技術應該說是現有的生產制造業的補充和創新,是現有基礎上的完善,而非完全顛覆性的革命。他認為,3D打印在制造業局部領域會引起革命,但很多場景下3D打印沒有多大影響。“我不認為馬上對產業會有革命性、風暴般的影響,但會逐步改變。它不像互聯網技術、干細胞技術,深刻改變整個人類生存方式。”
而TCL董事長李東生認為,關于3D打印的大部分說法言過其實,他不相信用3D打印技術能夠做出一臺電視機來,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沒有可能性,是神話色彩。 “關于3D打印的說法大部分是言過其實,就像當年用彩色復印機要公安局證明,因為怕用彩色復印機復印鈔票,但事實上,鈔票不是彩色復印機可以復印出來的。未來也一樣,特殊的工業產品絕對不可能用簡單的數字輸入、大數據輸入能打印出來,只能解決產品的形狀問題,很難解決其他一系列用什么材料、材質的要求。”
對此,深圳這家3D打印設備制造商陳文娟認為,比起革命的說法,它更是滲透式的。她給出的數據是, 全球2011年3D打印機產值是17億,而3D打印概念在全球的滲透率被評估只有1%,但是,這個增長特別快。而從他們經歷的情況來看,“像小型的打印機,目前客戶只要到了我們公司看到、知道怎么運作之后,他一定會掏錢買,基本上是這樣。”為什么3D技術會突然火熱?
投資人:小型打印機發展,材料改進
傳統制造商:與尖端工藝制造技術是兩回事
從業者:熱潮興起,我們也很意外
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首席執行官李耀說,3D打印和快速制造早在80年代就出現,今天之所以又提出來,是因為在材料上和工業技術上,它有了很大的進步,這體現在兩個因素上,一是當小型的打印開始可行,這就從突破了純工業設備的范疇;第二,打印材料價格降低,就有利于商業上的規模發展。
而李東生說,從自己經驗來看,其實3D打印制造早就有了,他們在做模具的時候,在特殊的材料上根據產品用三維掃描,就會打印出一個和它完全一模一樣的東西出來。但是3D打印仍然僅限于特殊的產業,因為打印技術和尖端工藝制造技術完全是兩回事。
從業者們其實也對3D打印的熱潮興起有些意外。陳文娟說,從1993年至2011年,工業級3D打印機全球只銷售4.9萬臺,但是2011年,僅桌面型3D打印機就有了2.3萬臺。工業級設備每一年的復合增長率是20%,而桌面打印機2011年增長率達到了289%,2012年更突破了300%。“我們做3D打印有兩年時間了,但從去年開始,也不知道為什么,這個行業一下子就熱門起來。”
3D打印商業模式在哪?
個性化定制、分發平臺、企業打造樣板與設計師定制
閻炎認為,從目前的發展來看,3D打印技術最大的問題出自打印材料,材料的限制使3D技術的應用場景非常少。從產品的銷售和需求來講,個性化是一個方向。個性化的消費使得人們對產品的定制有了需求。
易凱資本CEO王冉卻表示,個性化的東西在中國做DIY不太適合投資,因為中國沒有DIY的環境。
不過,王冉提出來,做一個面向大眾市場的3D打印平臺是存在商機的。他舉例說,比如用戶想設計一個有獨特含義的產品,但是他們不知道去哪里打印、也不了解不同的廠商和技術,那么一個面向個性化提交的平臺就可以幫用戶解決這些問題。這個平臺可以來進行分發,找到合適的人打印出來,然后提交給用戶。
陳文娟則表示,他們的客戶在國內以企業為主,國外則以設計師為主,因為涉及到外觀驗證的,比如說模具、玩具、文具,包括消費電子類的,用3D打印做外觀驗證非常好,它能夠加快產品開發周期。“原來做手板需要把3D三維模型發到手板廠,一方面需要排期,還要等待快遞的寄送,還有一種可能我們的知識產權有泄露的可能。現在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只要有一個小型桌面制作中心,設計師可以隨時修改創意。”
3D打印的項目,投資人到底會不會投?
閻焱:投的可能性不大。
鄧峰:直接投資的機會還是有
閻炎稱,此前也有一個美籍華人找過他,并自稱是美國3D打印行業中最大的一家。他拒絕的原因在于,3D打印不容易產業化。閻炎認為,目前的3D打印技術應用非常有限,再過幾年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投入,但是目前僅適合一些小的基金,大的基金還沒有投資的機會。
李耀也贊同閻炎的觀點,認為現在還沒到時候,嚴格來講,還要過幾年。他認為,這個機會轉眼就可能出現驚人的東西,但也有可能由于沒有社會的推動力,始終就處于大家站著看熱鬧的狀態。
不過,也還是有投資人看好這一領域,比如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朱云來與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
朱云來認為,3D打印這種快速成型的技術,可以迅速適應新產品,想法迅速變成現實,還是有相當的沖擊。3D打印會影響所有工業生產產品設計的環節,產品廠商拼的是新產品,拼的是產品從思維到市場的時間,這個沖擊不可小覷。
鄧鋒則認為,3D制造帶來的投資機會雖然還比較窄,但在醫療機械上已經很明顯,比如頭部手術需要取出一塊顱骨,如果用3D打印打造出一塊顱骨放進去,就可以非常精準,非標準化制造在這方面會取得很直接的效果,“相信直接投資機會還是有的。”
不過,不管投資人怎么說,市場總是用腳投票,或許真正能反應市場反應的,卻是一個小細節。會后,很多聽眾圍住了陳文娟,紛紛要她留下聯系方式,并打聽他們產品和打印材料的售價,甚至現場就有客戶表示非常需要這樣的設備,希望約時間去看真機。
“別聽那些臺上那些嘉賓的,你們這個肯定有希望。”有人這樣大聲說。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