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上海交大切入醫療領域 光韻達3D打印正式發力

【導讀】如果說此前光韻達[-0.78% 資金 研報]的3D業務僅僅是停留在概念層面的話,那么此次與上海交大的合作則宣告了光韻達順利切入醫療3D打印領域,公司在3D打印業務正式進入應用領域。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雷中校 翟敏)光韻達5月15日晚間發布公告,為各方發揮各自專長、優勢互補,共同探索3D 打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推廣,公司近日與上海晟燁及王成燾教授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各方經友好協商,就整合各自優勢資源成立“聯合醫學工程部”一事達成框架性合作協議。
看點一:合作方背景實力雄厚
根據協議,光韻達計劃于2014年在光韻達三維科技內部成立“光韻達•交大晟燁聯合醫學工程部”。醫學工程部與上海交通大學數字醫學臨床轉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聯合研究所,并推舉王成燾教授為醫學工程部與聯合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各方在醫學工程部內將秉持“發揮強項、各負其責、共同經營、利益共享”的原則開展工作。
資料顯示,上海晟燁依托上海交通大學數字醫學臨床轉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為各類醫院提供基于數字醫學影像與3D打印技術的醫學工程服務,目前已經為全國100多家醫院提供臨床服務,累計完成相關病例的研究與應用7000多例。上海晟燁擁有十年3D打印醫學服務的臨床經驗與相關技術;擁有硬組織外科領域的技術影響及組織醫工合作項目進一步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的實力;擁有相關的數據庫和軟件;擁有上海交通大學相關學科的背景支持。
此外,王成燾教授則現為數字醫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臨床數字技術學術帶頭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生物制造分會副理事長,上海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榮譽理事,康復研究會副會長。近30 年致力于工程學與醫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研究,研究領域包括人體骨肌系統生物力學與生物摩擦學;臨床數字技術,包括虛擬手術、手術導航與機器人[-0.80% 資金 研報]、系統集成與數字化手術室;骨外科植入物,包括人工關節、人工骨及其生命化技術等,科研成果多次獲獎。
看點二:切入3D打印業務新領域
光韻達方面表示,此次合作,公司將借助上海交通大學技術團隊在醫療領域多年以來積累的服務經驗,借助王成燾教授的學術地位、技術經驗及個人影響力,通過整合上海晟燁(軟件、人才以及醫院)以及光韻達(硬件、技術以及產業化能力)各自優勢資源,力爭實現短期內切入醫療3D 打印技術應用與工程服務領域的目標,提升公司技術實力,并在醫療領域樹立高端、專業的品牌形象與行業地位。
通過“云服務平臺+軟件+3D 打印”三位一體的服務模式,將3D 打印的醫療業務迅速做大做強。隨著后期各方順利、深入的展開合作,進一步提升公司整體收入和利潤,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促進公司3D打印業務的多層次發展。
【相關公司】
海源機械[-0.38% 資金 研報]:3D打印機(3D工業級石蠟)已上市銷售
海源機械(002529.SZ)參股公司海源3D公司已推出可應用石蠟為打印材料的工業級3D打印機,產品同時可應用ABS、PLA等打印材料。設備最大打印尺寸達到1000mm*600mm*1000mm,產品售價預計為35.8萬元,目前此款3D打印機已投產并投放市場。(閱讀全文)
美3D打印商ExOne大跌近14% 一季業績遜預期
5月15日訊,美國3D打印廠商ExOne周三盤后大跌近14%。公司第一季度業績遜于預期,拖累其股價走低。財報顯示,2014財年第一季度ExOne營收同比下滑7.9%,至730萬美元,低于市場此前預期的987萬美元;經調整后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虧損額為4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90萬美元虧損額明顯擴大;毛利率同比下滑37.99%,至22.2%。(閱讀全文)
【行業動態】
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將舉行 概念股或受追捧
第二屆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將于6月20至21日在青島舉行,銀禧科技[2.09% 資金 研報]、金運激光[-2.65% 資金 研報]、海源機械等上市公司計劃參會。按照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的預測,中國3D打印的市場規模到2016年時將擴大到100億元人民幣,為2012年(10億元人民幣)的10倍,從而使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場。(閱讀全文)
俄媒:3D打印機將飛往國際空間站
據《俄羅斯報》5月14日報道,第一臺3D打印機將被送往國際空間站。專家表示,盡管這臺機器還沒電烤爐體積大,但它不僅能給停留在軌道的宇航員提供很多方便,還將大大降低太空飛行的成本。(閱讀全文)
NASA新宇航服搶先看:首次用3D打印宇航服
4月3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經過23萬名網友的投票,新一代Z-2宇航服設計方案已經選出。第一套完整的宇航服將在今年11月面世。新宇航服究竟長啥樣,上一代宇航服被指像《玩具總動員》中的巴斯光年。除了樣子很酷,新宇航服還有哪些內在“妙處”呢?(閱讀全文)
海源機械:3D打印機(3D工業級石蠟)已上市銷售
海源機械(002529.SZ)參股公司海源3D公司已推出可應用石蠟為打印材料的工業級3D打印機,產品同時可應用ABS、PLA等打印材料。設備最大打印尺寸達到1000mm*600mm*1000mm,產品售價預計為35.8萬元,目前此款3D打印機已投產并投放市場。
大智慧[-1.82% 資金 研報]通訊社在上海工業智能及工業自動化展覽會了解到,海源3D旗下桌面級產品線已包含兩款量產3D打印機產品,分別為報價0.68萬元的HY3D-Smart及報價0.98萬元的HY3D-Soul產品,兩款產品均基于FDM(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熔融沉積造型)技術,可使用ABS、PLA材料。其中較為簡易的HY3D-Smart打印尺寸為140mm*140mm*130mm,可折疊設備HY3D-Soul產品打印尺寸為180mm*180mm*170mm。
此外,公司基于SLA(Stereo Lithography Apparatus 立體光固化成型)技術的3D打印機產品已有樣機但目前還未量產,其使用405nm樹脂材料。大智慧通訊社了解到,海源3D目前有7至8個3D打印相關在研項目。海源3D相關產品目前已經可以通過淘寶電商購買。
海源機械2013年6月投資450萬元聯合成立海源三維打印公司,占股45%。
美3D打印商ExOne大跌近14% 一季業績遜預期
5月15日訊,美國3D打印廠商ExOne(NASDAQ:XONE)周三盤后大跌近14%。公司第一季度業績遜于預期,拖累其股價走低。
財報顯示,2014財年第一季度ExOne營收同比下滑7.9%,至730萬美元,低于市場此前預期的987萬美元;經調整后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虧損額為4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90萬美元虧損額明顯擴大;毛利率同比下滑37.99%,至22.2%。
第一季度ExOne僅售出3臺3D打印機,其高端3D打印機S-Max更是僅售出1臺,令市場失望。2013財年第四季度其共售出12臺3D打印機,2013財年第一季度也售出了5臺3D打印機。
受此消息打壓,ExOne股價盤后大跌13.98%,報在26.52美元。周三常規交易時段其股價上漲2.05%,報收于30.83美元。
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將舉行 概念股或受追捧
第二屆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將于6月20至21日在青島舉行,銀禧科技、金運激光、海源機械等上市公司計劃參會。
按照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的預測,中國3D打印的市場規模到2016年時將擴大到100億元人民幣,為2012年(10億元人民幣)的10倍,從而使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場。
廣發證券[-2.79% 資金 研報]研報指出,隨著計算能力、設計軟件、新材料及互聯網進步的不斷推動,3D打印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應用領域不斷拓寬,顯示出巨大的潛力。Wohlers Associates統計,2012年全球3D打印設備和服務市場達到22.04億美元,2017年將進一步增長至60億美元,2012-2017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22%左右。而研究機構Gartner預測,2012-2017年,3D打印設備銷量和銷售額的復合增長率將分別達到95%和82%,2017年的銷量將達到1,083,496臺,相應的銷售額將達到57.32億美元。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3D打印大會來臨,3D打印概念股或會引發資本市場追捧,參會上市公司值得關注。
金運激光將參加6月份召開的3D打印產業大會。據悉,公司會借此次大會展示3D打印設備新產品,并推廣去年11月底發布的3D打印云工廠云平臺。此外, 3D打印桌面機也已開始小批量產。公司2月曾公告終止收購一家文化公司100%股權,但將3D打印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戰略不會改變。公司此前表示,今年禁止期滿后將繼續推進資產重組和并購。
銀禧科技去年10月開始進行3D打印改性塑料耗材的研發工作,目前已研制出成品,并獲得2500萬元的政府資助,待相關款項到位后,公司將加速推動3D耗材產品產業化。此外,銀禧科技研發團隊還將攜帶公司研發的3D打印耗材產品,參加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
海源機械在日前召開的2013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參股公司海源三維打印公司(公司占股45%)目前已研發成功并上市銷售多個系列3D打印機,市場推廣和營銷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海源機械于2013年6月投資設立海源三維打印,該公司目前已研發成功并上市銷售的產品主要有FDM系列的快速成型設備,并即將推出光固化激光3D打印機。
俄媒:3D打印機將飛往國際空間站
據《俄羅斯報》5月14日報道,第一臺3D打印機將被送往國際空間站。專家表示,盡管這臺機器還沒電烤爐體積大,但它不僅能給停留在軌道的宇航員提供很多方便,還將大大降低太空飛行的成本。
首先,如果空間站有什么東西損壞———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宇航員就不再需要花幾個月時間等零件送來:3D打印機可發揮微型工廠的作用,直接在軌道上“打印”出必要的工具和材料,需要的只是電力和原料。
現在,3D打印機的內存里已裝入已知零件的制造程序。估計此后空間站人員還會補充新的設計圖。美國航天局證實,3D打印機能直接在軌道上制造最多30%的零件?紤]到將1公斤有效負載送入軌道需要花費1.2萬-2.5萬美元,即使非經濟學家也知道這是一件劃算的事。貨運飛船還可省出更多空間攜帶水、燃料和科學設備等。
科學家如今擔心的主要問題是3D打印機能否承受火箭發射時的過載,以及它如何在空間站的微重力環境下工作。但只有實踐才能給出答案。無論如何,誰也不懷疑在太空試驗3D打印機是邁向未來的重要一步。此外,專家認為,3D打印將是第一批月球和火星拓荒者最常用的制造方式。
3D打印機預計將于今年秋天首次被送往太空。西方消息人士透露,國外已對多種打印機進行了檢驗:從價值300美元的臺式機到價值50萬美元、能打印出整棟房子的大型機。研發者表示,最難的是解決打印機的安全問題。但工程師已想出辦法讓3D打印機在國際空間站的有限空間里工作。順便說一句,打印機可打印自身的零件。
太空3D打印為制造無法送入軌道的設備創造了革命性機會。比如將直徑100米乃至上千米的太空望遠鏡送入軌道更像是一種幻想,但在3D打印機的幫助下,可直接在太空制造這種設備。
專家證實,3D打印技術可在軌道上建造比國際空間站大得多的航天器。
科學家已在考慮用3D打印機為宇航員制造食物。這暫時聽起來還相當不切實際。但如果技術發展使其成為現實,就能解決載人火星飛行的食品問題。
NASA新宇航服搶先看:首次用3D打印宇航服
4月3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經過23萬名網友的投票,新一代Z-2宇航服設計方案已經選出。第一套完整的宇航服將在今年11月面世。新宇航服究竟長啥樣,上一代宇航服被指像《玩具總動員》中的巴斯光年。除了樣子很酷,新宇航服還有哪些內在“妙處”呢?
【問世】 23萬網友選出新宇航服
如果有一天,人類踏上火星的土地。誰還愿意穿著老舊臃腫的宇航服,看上去像是一個上世紀60年代的標志人物?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Z-1宇航服的基礎上,公布了三款Z-2宇航服的外觀設計方案,將宇航服外形的選擇權交給了網友。
第一款宇航服的設計靈感來自“海洋”。宇航服的仿生照明線模仿深海魚類或爬行動物的表皮設計而成,電子發光令宇航員在低光條件下也能夠被看到。
第二款設計取名“科技”,外觀上看起來充滿未來元素。美國媒體評價稱,顯然受到了電影《創戰紀》的靈感啟發。在套裝的胸前帶有大大的Y字發光字符,有點像“超人”的標志。
這款設計使用了Luminex線和發光板塊,為宇航員在外星行走提供了很多方便,比如便于宇航員鑒別機組人員的身份。這款服裝在上、下軀干都有發光線和板塊,衣服有褶皺便于行動,而且在下部軀干設計有抗摩擦嵌板。
第三個選擇是一件名為“社會潮流”的設計,特點是運動感強。套裝使用電致發光線和鮮艷顏色的設計,展現了“不久的將來,人類日常穿著”的概念。
經過半個月的投票,23萬網友為下一代NASA宇航服做出了決定——第二款“科技”宇航服以63.1%的投票率勝出。
【設計】 首次用3D打印宇航服
Z-2宇航服是NASA新一代“Z系列”宇航服中的最新款,為美國登陸其他星球而設計,很可能是火星。
“Z系列”宇航服并不是飛行時的宇航服,而是供宇航員進行艙外活動的套裝。這一系列的宇航服更容易穿戴,能夠令宇航員更快地離開飛船。首套版本Z-1宇航服于2012年發布。雖然酷似《玩具總動員》里面的巴斯光年,不過仍然被《時代》周刊評為2012年最杰出的創造。
據NASA官網描述,和舊款Z-1相比,Z-2宇航服最突出的特點是上軀干比較堅硬,更加耐用。經過對Z-1進行多項測試之后,Z-2的肩部和臀部關節處也做出重大改動,更有利于運動。最后,宇航靴也有所修改,更適合宇航任務。Z-2的材料也有所創新,在完全真空環境中也照樣適用。
Z-2宇航服在制作時的另一個突破之處是將采用3D掃描技術,以確保為每個宇航員量身訂造宇航服。
Z-2將在模擬火星巖石的環境中進行測試,還會在模擬太空失重環境的訓練池中考驗其密封性能,同時新型宇航服還將內置更多的穿戴式電子設備,可以吸收多余的熱量,保持宇航服內的適宜溫度。
另外不同凡響的是,Z-2的設計可以讓宇航員穿脫更方便。以往,美國的宇航服像一件衣服,宇航員要像穿脫衣服一樣穿戴宇航服。Z-2的背部設計有一個堅硬的艙口,宇航員可以從這里鉆進Z-2宇航服里面。
【使用】 很多宇航服沒機會上太空
宇航服并不是一件簡單的衣服,而是一個小型生命維持機器。在太空中沒有支持生命的氧氣和大氣壓力。艙外行走的宇航員,一切都依賴著宇航服。從1965年美國首次太空艙外活動,到登陸月球,再到今日,美國宇航服一直不斷改進。
美國宇航服的數量很多,有些只是處于實驗階段,從未進入過太空。據《紐約時報》報道,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存放有約300套宇航服,里面有第四位進入太空的美國人斯科特· 卡朋特穿過的“火星號”宇航服,也有尼爾·A·阿姆斯特朗穿過的“阿波羅11號”宇航服,還有哈里森·H·施密特的“阿波羅17號”宇航服,上面仍覆蓋著月球上的沙礫。
不過,據《紐約時報》報道,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內的這些宇航服,有些從來沒有進入過太空,其中有穿著者肢體可以活動的EX1-A,看上去像太空時代米其林人的AX-5,還有幾乎完全覆蓋著不銹鋼纖維的AES。
從在阿波羅計劃時代開始,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的宇航服內已經有一個背包式生命維持系統(PLSS),提供氧氣、保持氣壓、過濾二氧化碳和冷液體。PLSS可連續7個多小時供氧,保持衣服內部壓力、氣體流通。
【前景】 新宇航服問世仍需很多實驗
2012年,NASA推出“Z系列”宇航服,被媒體稱為是30年來美國宇航服的首次“大改革”。NASA表示:“Z系列宇航服的科技,將用于未來,人類踏上紅色星球(火星)的那一刻。”
但目前Z-2宇航服的設計,實際上剛剛起步,仍然面臨一些尷尬。著名科技媒體連線撰文稱,目前對于陸地行走宇航服的研究,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人類不知下一站將去往哪里。這與那些供飛行、空間站或者太空行走使用的宇航服研究是不同的。重返月球?還是飛向火星?每一個方向,宇航服的設計都有很大不同。
該網站報道,Z-2設計團隊的負責人、宇航服設計專家艾米-羅思表示:“每一個宇航服都是為了任務而設計,細致到宇航員要做什么工作,做幾次。地表的重力,冷熱程度等!
雖然Z-2的原型將有望于11月份問世,然后經歷一系列的實驗。等到Z-2宇航服真正完成,可能會是10年以后的事情。設計得越精確,需要的實驗就越多。羅思說,在役的美國宇航服的一副手套,需要兩年半的測試才能用。Z-2的手套包含有60個設備,能夠大大提高宇航員手部的靈活性,但是需要進行的實驗也越多。
越接近真正的任務,對Z-2進行的實驗會越詳細。羅思用“真空實驗”舉例稱,這項實驗非常危險,但是必須去做!叭绻婵諏嶒灨阍伊,會出人命!彼f,“曾經有一次真空實驗,宇航員與外界失去了聯系。他最后記得的事情,是他的唾液在舌頭上燃燒。萬幸的是,他活了下來!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