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一種有效的深度燒傷創面愈合方法—3D打印雙層皮膚替代物(DLS)
時間:2024-08-23 08:52 來源:EFL生物3D打印與生物制造 作者:admin 閱讀:次
燒傷每年嚴重影響約 1100
萬人的身心健康,相比淺表燒傷,深度燒傷在感染后通常會損害皮膚細胞功能,導致過度炎癥和因水分不足而形成的膠原蛋白異常沉積。此外,深度燒傷傷口暴露在空氣中也是治療的一大挑戰。缺水會導致持續不平衡的炎癥反應,以及過多的
ECM
沉積,這是病理性疤痕形成的原因,這些并發癥可能會導致皮膚愈合延遲、不愈合、甚至毀容。管理不平衡的傷口水合微環境(阻礙燒傷傷口無疤痕愈合)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燒傷外科陳蕾等團隊介紹了一種有效的深度燒傷創面愈合方法—3D打印雙層皮膚替代物(DLS),利用EFL投影式光固化生物3D打印機(EFL-BP8600)及烯類偶聯水凝膠熒光染料(EFL-DYE-UF-ENE-B)制作了上層為SFMA/GelMA生物墨水,下層為HAMA/GelMA生物墨水作為主要形式的新型雙層水凝膠 (DLH),適合批量生產和燒傷搶救臨床應用。相關工作“Approaches to scarless burn wound healing: application of 3D printed skin substitutes with dual properties of anti-infection and balancing wound hydration levels”發表于柳葉刀子刊《eBioMedicine》(中科院醫學1區,最新IF 9.7),具備良好的前景。
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引起的傷口感染在燒傷患者中很常見,這顯著增加了死亡率,需要緊急醫療干預。為了對抗感染,銅-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 (Cu-EGCG) 被加入到下層生物墨水中,為探究Cu-EGCG的體外抗菌特性,對上述菌株進行了固體瓊脂平板檢測。體外實驗表明,加入50μg/mL Cu-EGCG顯著降低了三種菌株的菌落形成單位(CFU)。
巨噬細胞在傷口愈合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傷口愈合的后期,M1 型巨噬細胞占主導地位,可導致慢性炎癥、傷口愈合延遲或疤痕形成增多。為了確定DLS中Cu-EGCG的最佳比例,將Cu-EGCG分別以0、25、50、100、200 μg/mL (LLH/Cu0、LLH/ Cu25、LLH/Cu50、LLH/Cu100、LLH/Cu200)的濃度加入GelMA/HAMA中。與對照組 (47.16 ± 4.5%) 和 LLH/Cu0 組 (41.30 ± 3.2%) 相比,LLH/Cu100 組 (25.91 ± 1.0%) 中的 M1 巨噬細胞 (iNOS+) 顯著減少。這些發現共同表明 DLS具備優異的體內抗炎抗菌潛力。
為了進一步評估 DLS 的安全性和治療效果,研究人員使用燒傷感染性 SD 大鼠進行了探索。在第 3 天,DLS(38.24±8.06%)顯示出比紗布(3.07±3.36%)更大的愈合面積,并表現出加速的愈合動力學。此外,DLS組顯示出與正常皮膚相似的真皮厚度,進一步證實了 DLS 可以加速感染性燒傷傷口的愈合過程,并在重塑階段促進真皮和表皮的有效再生。
為了應對傷口脫水引起的疤痕形成,研究人員進一步設計了一種雙層人工皮膚,以表皮細胞封裝在上層水凝膠 (ULH) 中, LLH/Cu100 作為下層,整個結構被命名為為 DLS/c。將 DLS/c 應用于 SD 大鼠的燒傷傷口模型,與紗布和 DLS 相比,DLS/c 中 AQP3 和 FLG 的相對表達更高,這些結果表明 DLS/c 表現出最有效的皮膚水分恢復效果。
總體而言,這些近似生理性創面修復過程,重建燒傷創面皮膚水合屏障,減輕炎癥反應,對解決燒傷創面及瘢痕形成難題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文章來源:https://doi.org/10.1016/j.ebiom.2024.105258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燒傷外科陳蕾等團隊介紹了一種有效的深度燒傷創面愈合方法—3D打印雙層皮膚替代物(DLS),利用EFL投影式光固化生物3D打印機(EFL-BP8600)及烯類偶聯水凝膠熒光染料(EFL-DYE-UF-ENE-B)制作了上層為SFMA/GelMA生物墨水,下層為HAMA/GelMA生物墨水作為主要形式的新型雙層水凝膠 (DLH),適合批量生產和燒傷搶救臨床應用。相關工作“Approaches to scarless burn wound healing: application of 3D printed skin substitutes with dual properties of anti-infection and balancing wound hydration levels”發表于柳葉刀子刊《eBioMedicine》(中科院醫學1區,最新IF 9.7),具備良好的前景。

圖1 用于無瘢痕燒傷創面愈合的3D打印皮膚替代品的設計策略
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引起的傷口感染在燒傷患者中很常見,這顯著增加了死亡率,需要緊急醫療干預。為了對抗感染,銅-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 (Cu-EGCG) 被加入到下層生物墨水中,為探究Cu-EGCG的體外抗菌特性,對上述菌株進行了固體瓊脂平板檢測。體外實驗表明,加入50μg/mL Cu-EGCG顯著降低了三種菌株的菌落形成單位(CFU)。

圖2 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活性評估
巨噬細胞在傷口愈合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傷口愈合的后期,M1 型巨噬細胞占主導地位,可導致慢性炎癥、傷口愈合延遲或疤痕形成增多。為了確定DLS中Cu-EGCG的最佳比例,將Cu-EGCG分別以0、25、50、100、200 μg/mL (LLH/Cu0、LLH/ Cu25、LLH/Cu50、LLH/Cu100、LLH/Cu200)的濃度加入GelMA/HAMA中。與對照組 (47.16 ± 4.5%) 和 LLH/Cu0 組 (41.30 ± 3.2%) 相比,LLH/Cu100 組 (25.91 ± 1.0%) 中的 M1 巨噬細胞 (iNOS+) 顯著減少。這些發現共同表明 DLS具備優異的體內抗炎抗菌潛力。

圖3 抗炎和血管生成作用的評估
為了進一步評估 DLS 的安全性和治療效果,研究人員使用燒傷感染性 SD 大鼠進行了探索。在第 3 天,DLS(38.24±8.06%)顯示出比紗布(3.07±3.36%)更大的愈合面積,并表現出加速的愈合動力學。此外,DLS組顯示出與正常皮膚相似的真皮厚度,進一步證實了 DLS 可以加速感染性燒傷傷口的愈合過程,并在重塑階段促進真皮和表皮的有效再生。

圖4 燒傷創面傷口愈合效果
為了應對傷口脫水引起的疤痕形成,研究人員進一步設計了一種雙層人工皮膚,以表皮細胞封裝在上層水凝膠 (ULH) 中, LLH/Cu100 作為下層,整個結構被命名為為 DLS/c。將 DLS/c 應用于 SD 大鼠的燒傷傷口模型,與紗布和 DLS 相比,DLS/c 中 AQP3 和 FLG 的相對表達更高,這些結果表明 DLS/c 表現出最有效的皮膚水分恢復效果。
總體而言,這些近似生理性創面修復過程,重建燒傷創面皮膚水合屏障,減輕炎癥反應,對解決燒傷創面及瘢痕形成難題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文章來源:https://doi.org/10.1016/j.ebiom.2024.105258
(責任編輯:admin)
最新內容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