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和智能組裝機器人正醞釀全新的供應鏈革命
新技術的出現將制造業從一種由硬件和物流定義的生產活動,轉變成一種由軟件定義的行業。供應鏈的領袖企業們必須要徹底重構它們的產品制造和設計流程。目前大部分企業都沒有準備好接受這個挑戰。
自從亨利·福特(Henry Ford)將“T型車(Model T)”送進流水線開始算起,現在是制造業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一波新技術革新正在出現、成熟并且將重構行業的設計和制造流程。盡管這些激動人心的機會正在出現,全球供應鏈的頂尖公司們卻仍舊在想辦法如何進一步完善陳舊的商業模式。
整整這一代供應鏈的領袖企業可能會在一場“軟件定義的供應鏈”革命中全軍覆沒。
軟件定義的供應鏈
IBM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三種給制造業帶來變化的三種關鍵技術:3D 打印;新一代智能組裝機器人;開源硬件的興起。每一種技術都具有改變行業的力量,而三者疊加的影響會更大。
其中最重要的是 3D 打印技術。3D 打印機外觀和噴墨、激光打印機差不多,但是能夠處理塑料和金屬這樣的原料,一層層地形成目標形狀。有了這種技術,固體零件從軟件設計到實物模型只是按鈕一下的事情。3D 打印機將制造業的靈活性和規模帶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桌面制造也成為了現實,而且不需要規模經濟就可以實現。3D 打印正在從工作室的產品原型設計工具轉變成流水線上重要的機器產品。
第二個關鍵的技術是新一代智能組裝機器人。以前的機器人系統需要大規模且復雜的安裝部署——每個組裝站通常需要至少 25 萬美元的成本——新一代的智能機器人成本是 2 萬 5 千美元,而且不到一天就可以安裝完成。很短時間內,高效的自動化生產線就完成了,甚至是小公司都可以做到一點。
最后一項技術是開源硬件。目前 3D 打印和低成本、標準化的電氣零件已經為愛好者和小公司們所采用,開源軟件研發這種分享資源的模式也推廣到了硬件設計領域。從電子系統到網絡設備,上百種產品的設計如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獲得,而且完全不需要逆向工程的工作。
這三種技術直接影響到了制造業在物理生產上的局限——制模、零件訂單、重設生產線,并將這幾點轉化為可定義、可管理并且可通過軟件執行的流程。
我們稱之為“軟件定義的供應鏈(software-defined supply chain)”。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