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需求是3D打印實現大規模落地的關鍵一環(3)
挑戰:匹配需求
在把工業級3D打印技術推向用于大規模生產制造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和終端制造業達成需求匹配將成為重要挑戰。
企業關于引入增材制造的挑戰通常是,特別是在開始階段,它們仍然由傳統制造工藝驅動。零部件一般以傳統的思維設計,而這樣的設計往往無法發揮3D打印的優勢。因此,3D打印的價值無法被充分地體現。在這一點上,重要的是讓企業放棄舊的設計思維。
傳統的商業模式是賣設備,后面賣服務、賣材料,這是種比較傳統的模式。我們應該跳脫純設備商的角色,更好地扮演咨詢顧問的角色,協助目標用戶完成從第一步的了解,進一步的探索,到應用的開發,然后實現用于批量生產,這樣一個過程。
過去這幾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制造業都開始關注3D打印,關注怎么樣能夠更好地利用新的加工技術,來降低成本,提升產品附加值,或者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得到更大的利潤空間,不斷提升自己在行業中的競爭力。
在一個3D打印的行業展會TCT亞洲展上,我們觀察到一個明顯的現象,過去幾年中國的參展商越來越多,特別是工業級設備供應商,去年有五六家,今年有十余家。這是一個合理的現象,也說明大家對未來市場發展前景的看好。
WohlersAssociates2016年版的WohlersReport基于51家工業系統制造商、98家服務提供商、15家第三方材料廠商、各種3D打印機廠商以及來自全球33個國家的80多個打印專家所提供的信息,表示3D打印行業連續第二年增長達10億美元,總市值已經接近51.65億美元。相比2015年,2016年銷售工業級增材制造系統(價值超過5萬美元)的廠商要多出13家,該數量也是2011年的兩倍有余。
3D打印,或者增材制造技術,實際上給制造業的全生命周期都將帶來改變。除了設計和生產環節,一些公司近幾年將這個技術應用到交付,也就是供應鏈環節。一個案例是奔馳的卡車,卡車由德國生產并出口到全世界,零配件怎么供應?傳統方式是在德國統一生產,通過全球售后渠道,還要在當地貯存一定的零配件庫存,才能就近服務當地的客戶,這是集中式生產和管理。通過3D打印技術,世界上任何地方只要有3D打印的設備,就可以把零配件的生產和庫存分散到全世界各地,節約運輸成本,對客戶的服務更及時,可以降低庫存需求,因為庫存對企業運營來講是成本。當然最大的潛在應用是在生產過程中,因為這個階段的使用量最大,可創造出的潛在價值也最大。
2015年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展參觀期間,曾經到EOS總部參觀并與創始人交流。當時的背景正是德國在2013年提出“工業4.0”概念,中國在2015年推出“中國制造2025”概念。3D打印技術所具備的自由成型、快速制造、訂制化及小批量生產等特點,對制造業帶來的沖擊曾被英國《經濟學人》認為將“與其他數字化生產模式一起推動、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這項技術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做好實現大規模生產的準備。
(責任編輯:admin)